!

 

 

 

 

 

 

 

 

 

 

 

 

 

 

 

 

 

 

 

 

 

 

 

 

 

 

 

 

 

 

 

 

 

 

 

 

 

 

 

 

 

 

 

 

 

 

 

 

 

 

 

 

 

 

 

 

 

 

 

 

 

 

 

 

 

 

 

 

 

 

 

 

 

 

 

 

 

 

 

 

 

 

 

 

 

 

 

 

 

 

 

 

 

 

 

 

 

 

 

 

 

 

 

 

 

 

 

 

 

 

 

 

 

 

 

 

 

 

 

 

 

 

 

 

 

 

 

 

 

 

 

 

 

 

 

 

 

 

 

 

 

 

 

 

 

 

 

 

 

 

 

 

 

 

 

 

 

 

 

 

 

 

 

 

 

 

 

 

 

 

 

 

 

 

 

 

 

 

 

 

 

 

 

 

 

 

 

 

 

 

 

 

 

 

 

 

 

 

 

 

 

 

 

 

 

 

 

 

 

 

 

 

 

 

 

 

 

 

 

 

 

 

 

 

 

 

 

 

 

 

 

 

 

 

 

 

 

 

 

 

 

 

 

 

 

 

 

 

 

 

 

 

 

 

 

 

 

 

 

 

 

 

 

 

 

 

 

 

 

 

 

 

 

 

 

 

 

 

 

 

 

 

 

 

 

 

 

 

 

 

 

 

 

 

 

 

 

 

 

 

 

 

 

 

 

 

 

 

 

 

 

 

 

 

 

 

 

 

 

 

 

 

 

 

 

 

 

 

 

 

 

 

 

 

 

 

 

 

 

 

 

 

 

 

 

 

 

 

 

 

 

 

 

 

 

 

 

 

 

 

 

 

 

 

 

 

 

 

 

 

 

 

 

 

 

 

 

 

 

 

 

 

 

 

 

 

 

 

 

 

 

 

 

 

 

 

 

 

 

 

 

 

 

 

 

 

 

 

 

 

 

 

 

 

 

 

 

 

 

 

 

 

 

 

 

 

 

 

 

 

 

 

 

 

 

 

 

 

 

 

 

 

 

 

 

 

 

 

 

 

 

 

 

 

 

 

 

 

 

 

 

 

 

 

 

 

 

 

 

 

 

 

 

 

 

 

 

 

 

 

 

 

 

 

 

 

 

 

 

 

 

 

 

 

 

 

 

 

 

 

 

 

 

 

 

 

 

 

 

 

 

 

 

 

 

 

 

 

 

 

 

 

 

 

 

 

 

 

 

 

 

 

 

 

 

 

 

 

 

 

 

 

 

 

 

 

 

 

 

 

 

 

 

 

 

 

 

 

 

 

 

 

 

 

 

 

 

 

 

 

 

 

 

 

 

 

 

 

 

 

 

 

 

 

 

 

 

 

 

 

 

 

 

 

 

 

 

 

 

 

 

 

 

 

 

 

 

 

 

 

 

 

 

 

 

 

 

 

 

 

 

 

 

 

 

 

 

 

 

 

 

 

 

傳統武術文化
武 術 諺 語

 

 

 

拳諺【戰略篇】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中土常守,剛柔如意
先退后進,蓄勢察敵
以遇為直,后發先至
以一當十,以十當一
以我為主,攻防得宜
強外攻內,聲東擊西
避銳擊惰,以逸待勞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弱以驕其志,強以決其勝
能舍己從人,才能隨心所欲

練法

武貴得法
動迅靜定
三尖相對
練拳先練功
錘成家什就

膽識

相打忘記跌法
開聲吐氣敵膽寒
勇生于怯,先戒為寶
魄氣足者,能勾人魂魄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獨練時無敵似有敵,應敵時有敵似無敵

                                                                                                       返回頁首


武術諺語[武技篇]

意到氣到力到
發于根,順于中,達于梢
以假亂真,誘敵深入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勢斷勁不斷,勁斷意相連。形斷意連,勢斷氣連
前俯后仰,其勢不勁。左側右依,皆身之病
身如駑弓,拳如箭
射人先射馬
聚氣成力,以氣催力,吐氣發力
含而不露,神態舒展
似守非守,勿忘勿助,若存若亡
貓竄,狗閃,蛇鷹眼
學拳容易改拳難
打拳不怕,怕拳不打。拳來閃避,拳去追蹤
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身莫停留,進如盤蛇吸食走,剛柔相濟著意求
退是假退,真退是敗。步步向前,天下無敵
出手大多對上身,手足到時方為真。一勢三手才稱妙,手肘膝腿鬼神驚
遠則手足上中下,近則肩肘背胯膝
遠則拳打腳踢,近則擒拿抱就摔
遠用手,近用肘。寧換十手,不換一肘
三拳難擋一掌,三掌難擋一肘,三肘難擋一尖,三尖難擋一指
久練自化,熟能生神
操練不按體中用,休到終期藝難精
要想散手會,還得二人喂
先以心使身,后乃身從心
能動能靜,拳道之圣。動而不靜,拳道之病
打中寓跌,跌中寓打
手從腳邊起,側身步輕移,藏勢微彎膝
腳到手勾,拳來臂格
拳打不空回,空回不為能
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
腳踏中門去奪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有力當頭上,無力踩兩旁
打人不露相,打人不見手
順人之勢,就人之力。彼來吾就,彼去吾隨
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靜制動,后發制人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拳怕少壯,棍怕老練
一打力,二打巧,三打分寸,四打眼滑手快
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莫放松
一狠二毒三要命,見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動手,動手不留情
狠打善,快打慢,長打短,硬打軟
過手放對莫疏忽,一膽二力三功夫
八打八不打,過手要得法,對敵莫容情,會友莫輕發
學會十字戰,天下英雄打一半,餐穩如盤石,根因敵難摧
心是主帥,眼為先鋒,活步做戰馬,腳手是刀兵
眼要明,心要毒,只要平時練得熟
技法不熟,戰不能勝
手敏步快,放長擊遠
在勁不在力,在巧不在勇
諳熟百家,博采眾長
三年把式打不過當年跤,好把式打不過濫“戲子”
反筋偏骨,拿法奪人
偏閃騰捺弱敵強
腳步勝人堅、墜、跪
拳法在熟不在多
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
上打陽,下打陰,兩邊打肋,中打心

南拳北腿,東槍西棍: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的武術手法多,樁步穩,拳勢激烈,并常以發聲吐氣協助動作發勁,需要場地較小,素有“拳打臥牛之地”的說法。而流行于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長于腿法,架式大,節奏快,多竄奔跳躍。北派拳術需要場地較大,有“拳打四方”的說法。南北武術各有側重,特點鮮明。
 
槍為百兵之王,又為白兵之賊:這條諺語形容了槍械的厲害。槍之所以稱王、稱賊,是因為它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于變化,往往使人防不勝防。五代王敬蕘,能使30斤鐵槍;唐尉遲敬德,善用丈八槍,宋趙立善用雙槍,揚妙貞創梨花槍,“二十年天下無敵手”;岳飛“持丈八槍刺殺黑風大王”。近代神槍吳鐘、神槍李書文等等都以使槍而聞名。
 
刀為白兵之帥: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馬戰,腰刀可步戰,樸刀、雙手帶則可馬步戰,教槍又靈活的多。刀法講究劈、砍、攔、扎、抹,又較槍法簡單,易為學者掌握。所以,歷代戰將、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關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龍刀。
 
劍為百兵之秀:劍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在頻繁的戰爭中,劍逐漸被其它兵器所代替。
后來,劍術形成兩種風格,一種是長穗劍,稱文劍,練起來劍走龍蛇,瀟灑飄逸,美不勝收。一種短穗劍,稱武劍。其步伐靈活,招法多變,動作迅猛,是實用的一種劍法。然而,不論是長穗劍還是短穗劍,都不象刀法那樣兇猛外在,而總是拌有一種儒雅之風,特別是它與琴、棋、書并為文人四寶之后,稱之為“百兵之秀”,當之無愧。
 
棍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個不會武術的人在自衛防身中,往往會隨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稱之為百兵之首。明將俞大猷的棍術著作《劍經》,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是研究棍法的經典。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練的槍,這條諺語說明各種兵器掌握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搬、扣、扎這三個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于槍棍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
 
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或作縱槍橫棍。這條諺語強調了槍、棍技擊特點的差異。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故有此諺。
然而,棍端裝槍即為槍,槍若去尖即為棍,為此,槍法棍法便有許多交融之處。不少槍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動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動作,則是相互取長補短。
 
打人千萬,不如一扎:這條諺語說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槍法,所以少林棍為棍法中之上乘。其實諺語主要是講槍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頭部,身體其他部位被打僅能傷及皮肉。而以棍扎人,雖無尖,卻能傷及內臟。所以,許多優秀棍法均將槍法融進,為的是增大殺傷力。
 
槍怕搖頭棍怕點:遇見使槍的,要警惕槍搖頭,遇見使棍的,需提防棍點頭。搖頭,是指槍尖被抖成一個圓圈。槍若發揮威力,需將搬、扣、刺三動一氣呵成。三動迅捷完成,槍尖便被抖成一個圓圈,槍法云:圈為槍法之母,圈抖的快、圓、小、生風,槍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勝防。搖頭,還指槍要運用抽打的招術。抽打之前,槍頭必做搖擺動作。槍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對方上當。棍,雖重使兩端,但一旦揉進槍法,則威力倍增。棍若點頭,其意在以棍當槍使了,無論是扎、挑、抽、劈,此時皆可靈活運用。若不提防,仍以其為棍,為禍便不遠了。
 
槍如游龍,棍似旋風:或作槍如游龍扎一點,棍似瘋魔打一片。槍扎出去要想令對手捉摸不定,絕不能直來直去,而要槍桿抖顫,猶如一條蜿蜒前進的龍蛇,不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勁力便發揮的淋漓盡致,收效也便顯著。棍,若要招招見功,必須要快,所謂棍起生風,只有如旋風般劈打抽攔,才有殺傷力。
 
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這條諺語說明了幾種刀法演練時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運動?帐值淖饔蒙踔林赜诔值妒。因為動作的標準與否,協調與否,使用與否,實用與否,美觀與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說單刀看手。雙刀用法及變化是通過兩手和兩腿的協調配合來體現的,要求兩手用力均勻,手法清晰,步伐靈活,上下協調。雙刀法多為花刀之法,左盤右旋,上纏下繞,倘若步法不靈,則難免雙刀互碰,或傷及自身。故行家看雙刀第一眼便注意步法是否正確,這便是雙刀看走。大刀是長兵器,份量很重,刀法主要在刀刃上運用清楚,才能發揮大刀的威力,所以大刀看口。
 
劍走青,刀走黑:青指“輕捷便利”,交手之時,能干凈利索地躲閃對手的進攻,謂之“走青”;劍本身輕、短、細、薄,對付粗重兵器,難以硬擋硬架硬格,只可逢堅避刃,遇隙削剛,仗著身法便利、招法變換取勝。“黑”,是很毒兇猛之意,就是說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寬而背厚,交手之時,可大劈大砍,硬擋硬架,刀峰過處,如滾瓜切菜。所以說:“刀走黑”。
 
劍是君子佩,刀是俠盜使
 
百日袖箭千日鏢:袖箭和鏢都是暗器,鏢,剛制,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著稱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關,箭即射出。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
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準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于袖箭了。
 
鞭舞一堵墻,拳打一片星:這里的鞭指的是九節鞭、七節鞭一類的軟剛鞭。軟剛鞭是極難練的兵器之一。它的技擊法講究劈、套、橫、提、攔六字,由于軟剛鞭用起來有圓無直,因此演練必須舞動如飛輪,象一堵墻一樣,密不透風。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過空般迅即,拳點似繁星閃爍般眩目。
 錘槊之勇不可敵:錘,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長兵器,由于古代此類兵器重的驚人 ,所以能使用這樣兵器的人,沒有強大的膂力是不行的。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錘槊之勇不可敵”,意思是千萬不可輕視使用這類兵器的人,因為他們的力量往往超出常人數倍。
 
古人制藝,必立一意:此諺語說的是古人創造的每一種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種用途。
 
把勢、把勢,全憑架式。沒有架式,不算把勢:歷來人們都愛把練武術叫做練把勢,這條諺語重點不在強調練好把勢上,而是強調練武術必須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姿勢就是架式,是要反復習練以求習慣的一種動作。練套路要注意架式,練各種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個姿勢,都有要領,符合要領,姿勢才正確。如馬步,就是騎馬蹲檔的架式,隨便一蹲就不是馬步。如不按照要領去強調架式,就會練得不倫不類,而且內外功夫也練不成功。
 
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八法是武術的八種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氣息、勁力、功夫。這八法可說是各門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練何拳何派,離開這八法就練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在實踐中練成,所以,“拳腳要踢打”就是指練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將八法掌握。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這條諺語是講內功外功應當和諧統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體表面各部的動作,也即指“形”,精神氣力功指內,即指精神、氣質、意識的體現及人體內臟器官的鍛煉,也指“神”,內外渾然一體,密不可分。內與外,形與神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術運動的優越之處,在于內外兼修,不論內家外家,不論武當少林還是南拳北腿,拳理雖眾說紛紜,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里所講的“氣”是指人的元氣,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過武術鍛煉,增強肌體的活力,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人們就會精力充沛,益壽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體,通過武術鍛煉,可以增強人的體魄,使肌肉發達,骨骼堅實,韌帶柔軟,皮膚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體態。
 
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這條諺語首先提出了對“手眼身法步”的技術要求,是針對長拳類矯健迅猛的動作而言的,長拳類拳術節奏鮮明,結構緊湊、靈活多變的特點,富有彈性的風格,正是這條諺語啟示的內容。其次,這條諺語又啟示了格斗中應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渾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剛,乃克敵制勝的原則之一。
 
花拳銹腿,好看無用:武術界常用“花拳繡腿”老形容姿勢好看卻不實用的拳套。這一類拳套過分追求姿勢的美觀和技巧的高難,而不注重動作是否體現技擊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實用招法。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習武者所練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可惜,練習者只會依葫蘆畫瓢,而不會拆解,表演起來威風漂亮,一經實戰白竅不通。這樣的習武者也被稱為花拳銹腿。
 
不能因辭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用辭不當,當然不好,但如果其意良善,則不應計較,拳名不當,固然有弊,但如果其內容精湛,則也不容忽視。如“女人拳”“瘋拳”“狗拳”之類,名字似乎不雅,但拳術卻均有獨到之處,倘若因名忌拳,豈不丟掉了精華。
 
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盤架子,就是練套路,這是武術行話。武術發展史表明,無論拳術還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說是武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武術套路是以格斗技術組成的系統動作,以便習練者平時熟練。既是平時習練,所以套路動作便長,同時要求習練者使用重、長之刀,以便增長氣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實戰中盡量發揮,便需要“架子天天盤”。“套路武術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
 
遍訪師和友,所求是真傳:習武者都想得到真傳。真傳,顧名思義,就是真東西,實傳授,他包括內容、方法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任何一種武術項目,只要是老師認真實在所傳授的,都可稱之為真傳。
 
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這條諺語是從武術的六合真義著眼的,這里所講的六合真義,是指內三合,外三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不斷互相轉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諺語提出要“內練精氣神”。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統一。武術動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鍛煉是精氣神鍛煉之“形”,之“表”。六合真義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內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練及內三合之神。反之,內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現出來,所以,“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廢其一。
 
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這里的六合指內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習練之時,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腳一進,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腳。這便是發力的順序。無論是演練還是技擊,外六合都是至關重要的原則。內六合是指腦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筋合,筋與血合。腦子可以產生意識,意識可以導引氣的流通,氣可以促使勁力的順達,力可以使筋骨堅強,筋骨堅強便使身體的血充足。
 
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抬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于四肢者,武術家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而能將全身之力運送于一拳一腳甚至一指之端者,武術家稱之為有“勁”,也叫勁力。“勁”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無透力,僅及于表面。“勁”有爆發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無爆發力。武術家能以手掌擊石成塊,以指鉆磚成洞,足見透力之強,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負百斤,往來百里,持久力強可見一斑,武術家不能。武術家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腳致人非命?梢“力”與“勁”是不大相同的。練武術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練出力量,那么練舉重、健美等項目會更有效。
 
拳講三術,技、醫、藝術:技術、醫術、藝術是武術的三大性能。武術的緣起就是用來搏斗的,所以,無論何門何派,無論套路散打,無論內功外功,只要屬武術范疇,都以技擊為中心,都將技擊方法,這便是武術的技擊性。同時,練武可以增強體質,調節各器官的功能,進而可醫治部分疾病,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武術骨傷科、點穴按摩、氣功導引是武術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是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便是武術的醫學性。武術本身是件藝術品,他體現者動與靜、快于慢、正與側、高與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節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統一。這便是武術的藝術性。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術的基本功之一。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家,都必須堅持練習。因為腿是全身的支柱,務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穩,重心不穩,武術就沒有練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將腿遛開,筋骨柔軟,肌肉不僵,可減少韌帶和關節的損傷。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現技術動作。腿功好,武術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現技術的基礎。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藝。武術技術多以身體下盤為基礎,堅持遛腿,加強腿部力量性和柔韌性,是掌握高難度動作的關鍵,是提高武術水平的重要手段。從技擊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關節柔韌性高的條件下,才能敏捷而準確的運用各種腿法
 
練武不活腰,終究藝不高:腰為周身之主宰,腰活則周身靈活,腰皺則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關鍵。肩、肘、腕、胯、膝各部動作全靠腰來支配、協調,所以俗話說:腰為一身之軸。腰功扎實,達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轉、折、疊、擰的動作便會隨意自如。腰功還是技擊動作的基礎,象指上打下,虛左實右、明進暗退、一閃即擊等都離不開扎實的腰功。
 
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踢腿時,大腿不用僵力,這既是抬腿輕;落腿時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點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緊緊相連,每起一腿都要講求速度和勁力,大腿帶小腿踢起,有一個加速度,這便是踢腿一陣風。這種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韌、力量、速度、靈敏等方面的素質。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站樁是各門各派武術都強調的功法,也是俗話講的“私功夫”中的一種。站樁是以靜站方式調養氣息、增長勁力的方法。稱其為樁,是因為習練者要象木樁一樣靜止不動,
久練之后,就可以腳底生根,象木樁一樣扎實穩固。樁功可粗分為養生樁和技擊樁兩種。一個習武者,腰活腿靈,就是缺少樁功,腳底無根,那么演練套路,就會流于輕浮,交手實作,也會氣浮身飄,容易被對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練功先練樁,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寬、身輕、腰韌、臂力強。大鼎是各種翻滾撲跌動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未學功夫,先學跌打:跌打,是跳躍、騰空、翻滾、撲跌等技巧動作的總稱,包括吊毛、槍背、空翻、側翻、滾地雷、仙人跳、鯉魚打挺、貍貓上樹等許多招式動作。跌打也是武術基本功之一。練跌打既可以提高身體靈巧的素質,還可以增強練習高難度動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練習地躺類拳術的基礎,還可以加強演習或交手過程中的自我表現保護。
 
拳打千遍,身法自現:這條諺語告訴習武者,只有通過長期的苦練,才能體味到武術的奧妙,才能表現出武術的內涵,因此,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糾正缺點,使功法、技術、姿勢、動作不斷趨于正確。身法,指全身動作的協調,動作的協調,要靠苦練才能實現。
 
讀書要講,種地要耪,練拳要想:練拳雖然是身體的運動,但是不用腦子不行,想,就是要對套路的結構提點為什么?對各種法則要求提點為什么?對招法的應變提點為什么?多練習過程中身體的生理反應提點為什么?做到不僅動作姿勢上模仿得正確,還要了解為什么那樣做才正確,怎樣做才正確,所謂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長拳中的弓步,要求前弓后箭,前腿扣腳掩襠,后腿崩直,腳跟用力。為什么呢?扣腳是練習“別法”,別住對方的腳。掩襠是“護己”,免遭對手踢中下腹。后腿崩直腳跟用力,可使步型穩固,對于拽、頂皆不動搖。光練不想,武藝難以達到登峰造極。
 
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打拳不等于練功。拳,指鍛煉的方式,功,指鍛煉的實效。光注意鍛煉的方式而不注重鍛煉的實效,就叫“打拳不練功”。打拳若不練功,拳術即使打得再好看,終是花拳繡腿。練功,就是為了實用。練功的含義很廣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韌性,加強靈敏性,鍛煉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應力等,都屬于“練功”的范圍。技擊方法的熟練掌握,技擊能力的具備,養生術的通悟與應用,也是練功的內容。練功的主旨在于練成過人的功力。因為拳人人可打,功卻不能人人練成。如海燈法師的一指禪功,現在可說是絕無僅有。這條諺語也做“拳無實功,一場空空”。
 
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從散打技擊角度而言,貪多嚼不爛是每個選手應當大忌而特忌的。武術招法很多,千變萬化,要想全部掌握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練習散打技擊,除了要博學多聞,廣泛涉獵外,還必須精通幾招。這幾招應是自己的拿手。應當是別人不會的我會,別人會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曉的招數,就要練到別人達不到的火侯,這才叫絕招。摔跤名手寶三善使“潑腳”,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會,可是誰與寶三善摔,卻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潑腳,而著了寶三善的潑腳。他這一招實在是練到了精、絕的地步。如果光會許多招,實際運用時卻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幾招奏效得快。當然,如果千招會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練拳千招,一熟為先。練勢多年,一快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勝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勢熟,變化熟;快,指反應快,出擊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動權。
 
打拳容易走步難:練套路,只要準確記憶,認真模仿,反復演練,時間不需很長便能掌握,有的人還能練得非常好,可是有的運動員雖在比賽中取得了很好成績,基本功也很好,卻不能實作,就是因為不會攻防進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練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針對對手的動作、對手的技術水平,對手的身體素質在實戰中變換。平時練習步法,盡管可以對單一步法反復練,對多種步法綜合練,但是,如果缺少與對手實戰中的練習,就依然是“紙上談兵”。所以說“打拳容易走步難”。
 
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步法在拳術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步法起著調動周身各個部位以實施各種技擊戰術的重要作用。技擊中的進攻后退,拳打腳踢,肩頂臂撞,無不倚仗步法來保持自己重心的穩定,還要靠步法的變化來動搖對手的重心,破壞其平衡。步法對,拳腳則順,步法精,出勢則疾,進退則靈。步法是協調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礎。步法練好,才能保證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運用。各個拳種和技擊術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擊和截拳道中有滑步、側步、疾步以及快進快退等。傳統武術中的步法更是多種多樣,象八卦掌繞圈走轉的趟泥步;戳腳左繞右劃的玉環步;查拳虛實相兼的走風搖晃步等等。這些步法都有其特點和用法。歸結起來,規律卻是一個,就是都要求整個身軀和四肢配合協調,巧妙地調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個方向出擊或防守。步進身隨,步退身回,始終掌握格斗的主動權。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實戰中極為重要,那么,在實戰中首要的是觀察對手的步子。身搖而步動,由對手身體的微笑搖晃而判斷出步動的方向,由步動方向而判斷出進攻的意圖,從而采取相應的破法。這條諺語的另一個含義是,看一個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觀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穩健、正確,其次才看他的拳腳是否合乎法則。因為步法好壞是一個人武功高低的標志之一。
 

一步練錯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從一開始練習就要力求準確。步法訓練首先是基本功階段,腿功、樁功是練習步法的關鍵。其次是進行基本步法的訓練,要求掌握各種步法的要領,練熟練精。第三個階段是進行各種步法的變化和靈活運用的訓練,還要進行步法與招法的配合訓練。步法一旦沒有打好基礎,最后習慣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糾正了,這便是“一步練錯百步歪”。
 
動則法,靜則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完成動作的方法;型。指演練中完成一組動作后停頓靜止時的造型。動,指演練套路時的連續動作。動時,身體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間,頓挫有致;靜時,造型威武優美,氣勢奪人。這樣也便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套路的風格特點。
 
打法各家各不同,靜如處女瞥如鴻:動與靜這一對矛盾貫穿在所有的拳種之中。有動有靜,動靜分明。在演練中要注意動與靜的關系,在技擊中也要注意動與靜的關系。在技擊中,動,則要迅雷不及掩耳,將招法完成于瞬息之間。即所謂“動如脫兔,瞥如飛鴻”。靜,則要山崩與前不變色,地陷于后不失聲。說動即動,要靜便靜,隨心所欲,變化自如。套路中的動與靜,有利于表現武術的美感。技擊時的東與靜,則是迷惑敵人,麻痹敵人,發現破綻,突擊敵人的關鍵。所以,盡管武術流派繁多,但對“動與靜”的要求是一致的。
 
行禮文靜如處女,開拳一動如脫兔。閃展敏捷若雄鷹,進擊迅猛象老虎:這條諺語說的是演練長拳類套路的要求。第一句要求出場時彬彬有禮;第二句要求開拳即要亮出風格,抓住觀眾;第三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出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中要體現頑強拼搏的精神。處女、脫兔、雄鷹、老虎用以比喻選手應有的修養、風度、風格、精神、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對練武術的人來說,經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技擊方面,一個武術行家,必經多識廣,有豐富的格斗經驗。經驗的積累,便會使他對對手的姿勢步法,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微小動作都能產生敏銳的反應,并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得出恰當的結論,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行家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匆豢磳κ值娜瓌,便能知曉屬于哪門哪派,所學的是深是淺。行家手腳似乎能感覺一切,只要觸及對手的身體,便能知曉功力的大小,應變的遲速。這一切都是從經驗中來,從實踐中來。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程度的。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條諺語運用比喻說明武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太極拳喻為內家,八極拳喻為外家.內家以養生為主,修心養性為上;外家以搏人為主,操練筋骨為先,太極拳法致柔,動中有靜,八極拳法致剛,勢勢生風。因而稱太極為文,八極為武;太極為陰,八極為陽。武術,正是由文武、內外、剛柔、陰陽這些矛盾而又統一的內容組成的。
 
穩如泰山,靜如處女:這條諺語強調的是在技擊中應當保持一種鎮定的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就會不慌不亂,不急不躁,不受干擾,就會不上當,不受騙,而能以極大的耐力與萬分的機警,全神貫注,力量集中,敏銳地觀察對方的表現,準確地察覺對手的意圖,從而及時、準確、恰如其分的出擊。達到制勝的目的。技擊,最忌心浮氣躁,因為它會使自己陷于混亂之中而不知從容對敵,從而露出破綻,陷己于被動,發揮不出原有的水平。
 
心亂則意亂,意亂則拳亂
 
力如千斤壓頂,勁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須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達到技擊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勁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謂:“身大力不虧”。勁力是后天練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習武者的一個優越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堅持進行必要的力量性練習,使發展大肌肉群和發展小肌肉群配合起來,便會有泰山壓頂的力量。這個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為優于對手的因素。勁力是武術技擊中的一種特殊力量,它能將全身之力在瞬間集中于一拳一腳之上,如同炸彈爆炸一樣,瞬間使一拳一腳具有幾倍甚至幾十倍于先前的力量,這個力量,如利箭穿革,有著極強的穿透力,打在表皮,傷在內臟,這條諺語希望習武者能具有千斤壓頂的氣力,還具備利箭穿革的勁力。
 
一力降十會,一力壓十技
 
死力不足貴,活勁最為高。力不打拳:這條諺語所主張的與上兩條恰恰相反,他認為,精于力著,不如精于拳者。力為呆力、死力;拳為活勁、巧勁。技擊家臨敵較藝,均尚勁不尚力,講究眼疾手快,身靈步活,出手無隙可乘,虛實變換,聲東擊西,一發即收,令人防不勝防。而死力、呆力則不然,力量雖重,但直來直去,攻防意圖,毫不掩飾,有實無虛,顧前失后,全身空虛之處甚多,容易被對手借力打力,乘虛而入。要以拳打力,以活勁打死力。
 
蠻拳打死老師傅:
 
一巧破千斤。四兩撥千斤:這兩條諺語強調了“巧”字在技擊中的作用。巧是精通變化的代名詞,是善于應付突然襲擊的代詞,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詞,是能化險為夷的代詞,是以弱勝強的代詞,是出奇制勝的代詞。只有精通武術,熟而又熟,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武術家才能達到“巧”的境界。達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對手力越大,勁越足,心越狠,來勢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敗得就越慘。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卻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兩撥千斤”。
 
運動在身,用意在心:練武動身不動腦,勢必四肢發達,大腦簡單,所學生硬,缺少變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變為死手。只有身動心也動,不斷探究拳術奧妙,技藝才會日日提高。
 
打拳要長,發勁要短:長,知演練的套路要長,為的是增力長氣,鍛煉耐久力。短,指擊拳出腿時要有爆發力,即在短時間內將全身之力蓄于擊出之拳、踢出之腳上,產生一種巨大的沖擊力量,拳家也稱之為寸勁。寸勁集中體現在擊打動作結束的瞬間,給人以干脆利落,飽滿剛勁的印象。寸勁用的好,出拳有聲,起腿生風。練習寸勁,首先要注意發力順達,避免“力”的傳遞受阻,使力量順利地送至一點。其次是先松后緊。力在傳遞過程中,肌肉應當放松。力在爆發之時,肌肉便當急促收縮,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發力時的加速度,使力量與速度結合得最合時宜,從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數倍。寸勁是武術特有的發力形式。他與呼吸還有密切聯系,即所謂“以氣催力”。發勁時伴隨著發聲吐氣,氣催而力剛。
 
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這十二句諺語概括了對長拳類武術風格的要求。它在動作、姿勢、節奏、速度諸方面都做了恰當的比喻。使習練者能通過喻體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則。拳種不同,風格便不一樣,但長拳類的幾十個拳種,象少林拳、查拳、華拳、花拳、戳腳、翻子、八極燕青等,風格節奏固然有很大區別,但總原則,大體不離這12句。
 
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習武要注重剛柔。所謂剛,不單純指剛勁之勁力,還指頂天立地的陽剛氣概——頭正頂天,形式挺拔,腳實抓地,根基牢固。所謂柔,也不單純指柔軟的力道,還指堅韌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適度的控制力,如同懷抱嬰兒手托腮一樣。
 
前手齊眉三尖對,鼻尖手尖與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對,指拳尖直出應與鼻尖平,又要正。偏于左則右邊空虛,偏于右則左邊空虛。腳尖也要與鼻尖相對,如若不對,身前俯則后足無力,身后仰則前方無顧。手尖于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足齊起齊落。拳打腳進之。不能有前后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對是武術動作協調一致的要領,無論弓步拳、馬步拳、虛步拳都應如此。以三尖相對的方式站樁,還能很好的調節氣息。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意發神傳,心動形隨:意指情感,神指神態,心指思想,形指形體動作。武術運動與其它運動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側重于心靈“自我感染”的表現。所謂心靈自我感染,就是主觀情感和主觀思想對形體動作的支配。廣而言之,不管練什么拳,主觀上總有一種攻防意識,總會出現假想之敵,主觀思想便要致敵于死地,主觀情感也會隨招式而變化,假而似真。狹而言之,練什么拳便會在什么樣的主觀理解支配下練習,比如練醉拳,總要先有一個似醉非醉的意識,再有一個以醉態奚落敵人的情感,練出拳來才能形神兼備。
 
根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腳有支撐之能,練武術最忌腳無根。腳無根,則身易晃,重心易不穩。以腳踢人,力發于腿。大腿帶小腿,小腿催腳,力量貫于腳上,腳似鞭梢,產生巨力。腰為周身之軸。四肢運動全靠腰來主宰。腰一動,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腳。腳無根,腿難發,腰無力,腿也難發。要想腿擊有力,當先練好樁功與腰功。
 
練武先求腿力:武術以練腿為主。腿法練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腎,劈崩鉆帶拿)則順,六合(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則對,出勢則疾,進退則靈,運用筋骨則易。腿力與腳力、腰力是統一的整體。練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腳力和腰力。
 
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足踢敵人莫留情,全憑手領門路清:北方流行的拳種中,腿的用法在整個技法中占有很大比重。腿的力量朋,腿比胳臂長,腳上穿鞋,雙比赤裸的拳頭堅硬。腿法變化多端,卻又迥環自如,踢、蹬、踹、碾、圈、擺、撩、踩、掀、掃是腿法的基本動作。腿法作為散打招法要做單項訓練,同時還要“操腿”,發綁縛重物踢腿,踢木樁等,使腿更加堅硬。戳腳、彈腿、迷蹤都是講空腿法的拳種。象戳腳實用腿法便有幾十種。以腿聞名的武術家極多,象鐵腿孫通(清康雍間燕青拳大師),鐵腿魏贊魁,神腿杜心五,江南每一腿劉百川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贏得雅號。注重用腿,卻不能忽視手的作用。在技擊中,手有領路的作用,一要領出腿踢的方位,手虛腳實;一要領走對手的注意力,乘機而踢。手還有防守的作用,象兩扇大門一樣,要想誘敵深入,就敞開大門;要想拒敵于外,就閉大門,令其無懈可擊。無論是開是閉,均以腿擊中對手為目的。這條諺語說明了手與腿作用的區分,又指出了手與腿配合的方法。
 
手去腿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在技擊中,手與腳的攻防分工不應當區分過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實上手與腳都具備攻守的能力。在技擊中,手與腳應當密配合,各司其職,一齊出動,攻防同時進行,即所謂上下齊到,左右夾攻。手攻上,腳攻下;手攻上,腳防下;手防上,腳攻下。手腳相隨,手領腳發,腳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這才是取勝之道。如果手腳不會配合,單一出擊,踢腿時,雙手回拳位不動,擊拳時,兩腳立定不移,那就破綻百出,必輸無疑。
 
有拳無腿難取勝,有腿無拳難占先。身心一動腳手隨,手腳齊到方為全。前兩名仍是強調手腳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兩名則是強調的領導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腳即出,動作快到與閃念同時,最后達到下意識地攻防,這便進入一武術的化境。
 
拳打三分不易,腳踢七分不難。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從練功效應上講,手與腿要練出同樣的力度,手花費的時間要比腿花費的時間多得多。人們在技擊中,一般習慣于把進攻與防守的任務交給上肢負擔,而忽視腿的攻防作用。這多少有些避己之長,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強,拳腳齊出,在技擊中就會主動得多。這并不是說所有拳種都應重視腿法,從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術的拳種。任何拳種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自己長于別家之處。揚己之長,攻人之短才是正確的。這條諺語主要針對北方拳種而言。
 
七分看腳,三分看手:七分與三分指主次關系。兩人對持,眼光應虛視其上而實窺其下,這便是七分看腳三分看手。因為對手進擊的方位與速度都與步法有關。如被對手搶準了步子,那么在對手尚未出擊時,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擠亂,虧輸便不遠了。對手的腳尖所向,膝蓋所向預示著其進攻的方位,所以,留神對手的腳是必要的。初習武藝者,臨陣試拳,總有看不清來拳,判斷不準對方意圖的憂慮。這條諺語則提供了一個掌握主動,從容對敵的訣竅。
 
彈腿四只手,神鬼見了都發愁:不只是彈腿,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種都可說是四只手。腿法練精,腿便如同手一樣,運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彈、可點、可蹭、可插、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擺、可圈、可拿、可勾,等等。這時的腿已不單單是支撐身體、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備多種功能,象手一樣靈巧了。“四只手”打兩只手,那還不綽綽有余嗎?
 
一見屁股掉,便是戳腳到:掉,回轉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轉臀的動作。戳腳,人稱北腿之最,他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盤,是其他拳種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腳極重視向后踢的腿法,這是它獨具的腿法。如九翻鴛鴦腿(后踢腿)、花籃腿(后撩腿)、黃龍擺尾腿(后擺腿)、穿槍腿(后蹬腿)等等。特別是戳腳的連環腿法,令人防不勝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為厲害。前踢接后踢,總有個碾腳、擰腰、掉臀的動作過度,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總結出這條諺語,以助人識別戳腳。
 
拳技以眼為尊,眼為心之苗:眼有監察之精。交手之時,瞬息萬變,全靠眼睛察其動靜,識其變化。沒有眼睛,或眼睛不靈,拳藝便要大受影響。故曰:拳技以眼為尊。心中所想,必流露于眼。自己的精神、意志、自信力會通過眼神表現,對手的進攻意圖,心理活動也會在眼神中流露。故曰:眼為心之苗。
 
眸子練得明,打人占上風: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齊到,招招有效:這條諺語講述了眼光與拳腳在技擊中的三種配合方法。武術家在熟生巧,巧生精之后,便能以下意識的動作應付突然襲擊。拳腳的動作往往走在眼光之前,這時,眼光就要迅即追隨拳腳而去。這便是拳到眼到,也叫眼隨拳。交手中,目光銳利的拳師一眼能看出對手的意圖動向,這就要目光所及,拳腳即到,看哪打哪。這便是眼到拳到,也腳拳歲眼。武功達到化境,拳眼的速度幾乎一致,技術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極高。心中一念,拳眼齊到,這也腳拳眼相隨。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對手軀體某一部位的變動,即可判斷出隨之而來的招式樣。聽到微弱的風聲,便能識別出突然的襲擊。憑借皮膚的接觸,就會感知對手力量的大小、虛實和進攻方向。這是習武者在技擊素質上應達到的要求。要達到這個要求,需通過長期訓練,反復強化擊打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使感知信號向大腦中樞的傳遞,大腦指令向拳腳動作的傳遞在瞬間完成。
 
料敵在心,察機在目:技擊中最講究以逸待勞,以逸制勞。心中有數,把準時機,便可事半功倍。料敵在心,就是善于判斷對手意圖,其一舉一動,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敵于股掌之間。察機在目,便是強調要把握進攻的時機,啾準對手的破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小力而至大勝。
 
以靜待動,后發制人:這里所說的靜,指自己以外觀形態與對手保持相對靜止的姿勢,調整體力,以逸待勞。靜,還指內心的沉著冷靜,細心觀察對手的一切行動。動,指對手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無關緊要的步法移動和一切虛假動作。動,還指對手首先發起攻擊的動作。交手之時,靜以待之,待敵生亂,趁機擊之,雖屬后發,而能制之,這便是這條諺語的含義。
 
主動搶攻,先發制人。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這是強調先行出擊的重要。當自己在精神、氣勢、體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壓倒對手時,先發制人,可一舉獲勝,在自己與對手旗鼓相當的條件下,判斷準確,看準破綻,抓住時機,果斷進攻,可出奇制勝。當自己的身體條件、武藝技術不如對手時,憑著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帶水的動作,堅決果敢,以一往無前的氣勢出擊,可反敗為勝。對手越消極,我當越主動,以主動制被動,以進攻克防守。
 
出其不意攻不備,先發制人不容還,動手猶如鷹捉兔,粘衣發勁急似彈:先發制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招即中,不容還手。拳勢極快,如鷹捉兔,粘衣貼身,勁力爆發。如對手已嚴陣以待,先發制人的時機便已錯過。如自己力微勢弱,先行出擊易暴露弱點。
 
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到;后人發,先人拳:在技擊中,先發制人,可以掌握主動權,這是勿庸質疑的,但后發制人也有出奇制勝的妙用。主張后發制人的拳種、拳家均不在少數。后發制人,絕不是說速度要慢于對方,而是動作起動在后,動作完成在先。這就是說,后發制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動,我不動,是說絕不先動。彼微動,我先到,是說對方技擊動機,襲擊方位、所用招法剛一顯露,我即做出反應,且要在對方目的未達到之前將其擊倒。后人發,先人拳,就是說這種打法,雖發于人后,卻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擊任務,這可說是后發制人的秘訣。
 
后發先至,后發三至,后發后至:這三句話,是三種防守反攻的技法。這一句強調對手已進攻但尚未達到目的的瞬間,截擊要快。第二句強調反擊應采用連續進攻的戰術,一招未盡,一招即起,不容對手喘息。第三句是說如果對手拳快,則應讓過拳鋒,消其勁力,待其招勢成為強弩之末,即行反擊。這三種技法有一個共同點,即要求習武者善于掌握技擊時機,使防守與進攻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先人發,后人至:先發先至,是強調先下手為強。后發先至,是強調后發制人,防守中反攻。先人發,后人至則是說交手時,發動進攻要在對手之前,而制住對手卻要在對手還擊之后,不求一招奏效。這是“舊力略過,新力未生”之法。其作用在于巧妙制敵。既,我先發動,使對手應招;對手招出,我卻含而不發,使對手進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服。不以傷人為目的,而在于使敵人進退維谷,黔驢技窮。這是用高超武技使對方心服之戰法。
 
彼靜我亂,彼亂我靜。靜中用亂,亂中用靜:在交手之時,假如雙方都不肯進招,處于“我待彼發,彼待我發”的境地,如何是好呢?這條諺語便解釋了應對之法。“靜”指伺機;“亂”指行動。也就是說,對方伺機,我便行動,對方行動,我便伺機;在伺機中不忘行動;在行動中抓住戰機。程宗 在《少林棍法禪宗》中說:“彼槍發,我槍拿,彼槍不動,我槍扎。此一扎也,不淺不深,非真非偽,明此機者,進乎技矣。”這段話便是對這條諺語的實際運用。特別應當一提的是,“彼靜我亂”時的行動應當虛實相間,其意在于“引蛇出洞”。“蛇”不出,則真打;“蛇”一出,則屬“誘”招,當變換再進。
 
拳打三節不見形,見了形影不為能:拳經中說:“三節即三體也,手為梢節,身為中節,足為根節。三節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節總要分明,上節不明手多強硬,下節不明足多盤跌,中節不明渾身是空。在格斗中,身體三節各部都可用來擊打對手。頭、間、肘、手、胯、膝、腳處處可發,處處可用。如拳諺所說:”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擊打,卻不能顯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虛虛實實,使對手難以琢磨和防御?此颇_踢,實則用膝;看似直踢,實則后撩;看似肩打,實則肘撞。“拳打三節不見形”即是要求攻防應具有虎行無聲,龍行莫測的特點。
 
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這條諺語是強調在搏斗中須樹立克敵制勝的新年,突出戰斗進取精神。在搏斗中,只能思進,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斗志先餒,便沒勝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們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敢打必勝,勇往直前”。在搏斗中,精神力量是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
 
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意,在這里指進攻或退守的意識;形,指身體各部的動作。在格斗中,自己的進攻或防守意識是不能讓對手察覺的,對手一旦察覺,有了準備,自己的設想便要落空。對手為什么會察覺自己的意圖,原因便在于外形把意識帶了出來,暗示給了對手。比如手腳的輕微移動,身體的稍稍傾斜,肌肉的一絲顫抖,都會帶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師甚至能通過對手的表情、氣息、目光的細小變化察覺到攻防意向。同樣,高明的拳師也最能掩飾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斗中不做任何預備勢,或用假“形”誘使對手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才能“乘其無備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為了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謂以我為主,近打快打,“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
 
肘不離肋,手不離心,起如鋼銼,落如鉤竿:這條諺語講的是發拳出擊的要領。拳,必從拳位而發才會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側,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邊。諺語所講“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即是講出手收手應緊靠身體,好象擰繩一樣,完整而緊湊。發拳,必須短促嚴實,擰裹而發。拳出,不但拳面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于擰裹的動作而具備擦力、崩力,這便是如鋼銼。收拳,是臂膊順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極的收,而是“收”中帶打。擰裹而發的拳,順原路裹胯合襠,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擰身時以腰為軸,快速謹嚴。
 
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練拳講究“上體寬舒自然,下肢沉實穩健”。寬舒自然,是強調松弛而不緊張,這樣上肢才能隨時進入進攻或防守的狀態。沉實穩健,是強調樁實步穩。樁實,即落腳如生根,任敵擠、撞、頂、靠而不動搖。步穩,即邁步如行犁,一步邁出恰恰到位,擠亂敵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襯。樁步沉實,腳步穩, 出動作既不飄浮,又不僵硬,外順內實,莊重安逸,可使同身蘊藏著的充沛內在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樁實步穩,是各種拳法都重視的原則,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對其重視的程度尤為突出。
 
轉身回打,其機在頭:在拳術及器械使用技術中,有轉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為轉身就是亮出后背,即使回打仍感遲滯不快,且容易被對手乘虛而入。其實,轉身打法的關鍵在于“關”,掌握了“其機在頭”的要領,“回打”何滯之有?頭,是人身體的主宰。如身欲右轉,一定先右轉頭以視敵人,然后身才隨轉。如身欲左轉,也一定先左轉頭以視敵人,然后身體隨之。這各左右轉身的方法,快如旋風,決定會露出任何破綻。須注意的是,轉身回打的步法得靈活,至于是左回身還是右回身,要依據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絆腿腳。
 
兵貴神變,勢勢相連:變,指變勢,也即變招。交手放對,立守一勢,難以應敵。因此,須立一勢,又立一勢,復換一勢,迅速變換,才能使能手應接不暇,而勝勢在我。如果只仗著一種招法,就會被對手洞悉虛實,不能全勝!墩f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屬“立守一勢”之列。換勢迅捷還不行,必須以逸待勞,或未發而先人,或待發而后應,隨時審勢,見隙而進。能用一招獲勝,決不復用第二招。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這是技擊心決,也就是在技擊中對自身的一種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對手身高、體壯、技強、聲望大而使自己產生的壓抑、憂慮、緊張等心理負擔,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緒穩定,意志堅強,如入無人之境,從而產生必勝的信念,在競技過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擾地發揮自己的水平。
 
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獨練時無敵似有敵,應對時有敵似無敵:后一條諺語是對前一條諺語的具體說明。練習對手進行格斗,*真地運用各種招數對付假設敵的各種進攻。這樣練習,一方面加強了練習的嚴肅性、實戰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條件反射。這便是無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時,應當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不受對手攻防的支配,象練習時那樣充分發揮,隨意自如,從容不迫,始終把握住主動權。這便是有人似無人。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神,指主觀直覺反應。智,指靈活、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這條諺語指出,憑直覺反應能探知對方的意圖,憑著自己的智慧隱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敵人兩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鏡。敵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敵人。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優勢。
 
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武術練到了化境,伴隨而來的是舉手投足均能收到技擊效果。拳腳用不著擺好動手的架式,思想用不著做好應對的準備,大腦皮層對人體手足的控制已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對突然襲擊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斷和反應。意識與行動在剎那間似乎割斷了聯系,似乎全憑著本能應對,這便是無拳無意,是習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無意絕非真正的無意識,恰恰是意識敏捷的反應。由意識到動作之間的指令傳遞快靠幾乎使意識與動作同時發生,看起來好象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行動一樣,無拳也絕非真正的無拳法,而是不拘泥于拳法,相敵之情形而行之。無拳無意,是武術的最上乘境界。
 
拳打三不知:拳打不知,是說發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這是說應對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對方尚不及反應,旁觀者尚不及看清,對手便已被擊倒,這可以說是對“無拳無意”的具體描繪。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我國武術技擊的特點是連續快攻,原則是速勝。即使后發制人,也要后發先至,雙方交手不過是見上幾招的事。幾分鐘,幾秒種之內就要見個分曉。象武打電影中那種長時間的打法,并不體現武術技擊的原則。因此,武術便要求拳手靈活巧妙,勇敢剛勁,在剎那間解決對手。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如果幾招之內不能打敗對方,那就說明自己的本領不足以速勝,就需要長時間的較量下去。這時便不僅是比武藝,還要講體力,拼氣力了。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技擊中,決不能讓對手牽著鼻子走。如果你攻上,我防上,你攻下,我防下,處處依照對手招數的變換而變換,那便永遠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各打各的,便是避其鋒芒,揚己之長,你攻上,我攻下,你出手,我踢腳,你要我按照你的意識打,我偏要你按照我的意思打,甚至讓你根本不知道我的打法,這就奪得了主動。這條諺語的后兩句,是說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已經知道自己不能獲勝,甚至必敗無疑,那就立刻撤出,保存實力,徐圖進取。
 
上步六合手,打不贏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著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種中散打招勢的名稱。其招勢迅猛巧妙,往往能一舉奏效。先發制人者常常使用。諺語用這兩個招勢代指一個人善用的招法,說明這樣一個技擊策略,在技擊中,自己已經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藝,尚不能取勝,那便已說明自己的實力不及對手,就應當考慮戰術上的迂回,戰略上的轉移,以圖“東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拼,使自己遭受重大損失。當然,在對敵斗爭的生死關頭,又另當別論。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互用,剛柔相濟:交手過招,不能實心眼。正所謂“兵不厭詐”,“虛虛實實”。虛實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變招的虛實,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虛可實。如引手(或稱逗手)是虛招,可誘敵出擊,如敵尚不及反應,這一招可變為實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實招,應當一拳制勝。倘若被敵遮攔,就應當即刻抽拳撤勁變為虛招。這就是“彼能破,手則虛,彼不敵,手則實”。二是相搏中的虛實。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制其于絕地,先賣破綻以誘之。除此以外,還要善于觀察對方的虛實。彼手上擊,下方必虛;左擊,右方必虛,前擊,后方必虛;腳踢,支撐腿必虛。避實就虛,乘虛而入。虛勁,是試探性的,因此勁力蓄而不發,柔韌有余。實勁,是要一舉奏效的,因此勁力充足剛勁。技擊要求“虛實互用”,那么勁力的掌握便應是“剛柔相濟”了。
 
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有柔力無邊:剛是硬,柔是軟;剛是強,柔是韌;剛,指拳的沖擊力量快速、巨大、有爆炸性;柔,指運動綿綿不斷、游刃有余,和緩沖擊,化解力量。剛,還指氣盛神旺,寧折不彎,柔,還指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柔中有剛,是說柔拳中應當時而運用寸勁爆發。如太極散手中的發力。剛中有柔,是說剛拳中應當講究順帶粘隨。如翻子拳散打中的化勁。有剛無柔,剛碰剛,兩敗俱傷;剛碰柔,盡隨人走。有柔無剛,柔碰柔,取勝無由;柔碰剛,難以爭強。有剛有柔,才能在技擊中運用自如?梢詳硠偽胰,敵柔我剛;蛞匀嶂苿,以柔克剛;或以剛制剛,以剛克柔。隨機應變,任意而為,則無往不勝。
 
以短*長,以閃為進,以活為主,以速治慢:短遇長,“*”為上。個小為短,力弱為短,拳藝不高為短,兵刃不長為短。短是個弱點。然而,短卻并非不能勝長。短欲勝長,常用的是“*”法。*在這里應做接近、靠近、擠進解釋。交手雙方越接近,則長者有弊,短者得利。長者周轉不便,短者可任意發揮。如果短者見長,懼而逃之,長者鞭可及,短者必輸無疑。短勝長,閃為進。閃本是躲。如果閃就是為了躲,那是只守不攻。閃,應是為了進攻,是躲避敵人的鋒芒,換個位置出擊。個小力弱者正面迎擊身高力大者,必要吃虧。以閃為進,避實就虛,方能奏效。短勝長,活勝死,技擊中,歷來是活手勝死手,活步勝死步,心眼兒靈活的人勝死心眼的人;钫,靈活多變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靈活,閃展騰挪,才正是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短勝長,速制慢。持久戰對短者不利,在戰略上,短者應求速戰速決,在戰術上,也要以快取勝,或先發制人,或后發先至。
 
拳貴神速,勁發宜促:拳出如迅雷,令對方不及掩耳。勁發宜短促,如萬均之力爆發。技擊中,雖忌諱多余的預擺和頻繁的滑步,更不宜暴露攻擊意圖。很多拳種的技擊法講究不用預備勢,雙手下垂,似無備狀,其用意在于掩護自己,迷惑對方。以便快速搶攻?焖贀尮,不可顧前不顧后,而要攻中有防,避免搶攻失利,退守無著,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攻”字當頭,“掩”字為先:掩,遮蔽、掩護之意。攻字當頭,掩字為先,是強調“打人先互己”。攻守結合得緊密方為上乘拳術。有道是“有攻無守,破釜沉舟,有守無攻,坐以待斃。”這話固然夸張,但卻講出片面性的危害。所以,有攻必有守。左攻則右守,手攻則腳守。一手出擊,則拳攻而肘守;一腳出擊,則腳攻而腿守;一步邁出,則進可攻而退可守。保護住自己,才利于消滅敵人。狠狠打擊敵人,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返回頁首

武術諺語[武德篇]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
拳以德立,無德無拳
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
拳禪如下,力愛不二,主守從攻,戒除殺念
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武夫不講理,藝高難服眾
習武者當立志,人無志事不成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
武人相敬相傾
手足原無異態,拳術可必分門,少林武當終歸于拳,內家外家總是一家
同是江湖客,不識也相親
行遍天下路,把勢是一家
打得寬不如交得寬
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難行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十個把九個吹,剩下一個還胡勒
經不起風吹雨打,算不得英雄好漢
火大沒濕柴,功到事不難
好漢做事做到頭,好馬登程跑前頭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澆花要澆根,教拳要教人
誤人子弟者,必被弟子誤
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
尊師要象長流水,愛徒要象鳥哺雛
恃藝逞強,罪不容誅
習武千條戒,最戒嫉妒心
嫖睹看似個人事,玷污武林人品低
拳硬舌頭軟,舌軟也傷人
錢重于藝,奸商習氣

                                                                                             返回頁首

武術諺語[養生篇]

1 常常練武術,不用上藥鋪 

2 刀越磨越亮,體越越壯 

3 打拳壯筋骨,踢腿活四肢 

4 天天走太極,治病子防身,三極百利無一害 

5 少時練得一身勁,老來健壯少生病 

6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手閑腳懶,十九入板 

7 人老先由腿上見,步履維艱手杖添 

8 每天百步君須記,腰腿轉動壽延年 

9 飯后百步,活到九十九 

10 走為百拳之長 

11 藥補不如食補,靠補不如練武 

12 早吃好,午吃夠,晚吃少 

13 朝練寅,久練酉 

14 勞心者,不可不勞手足 

15 堅持練功,百病不生,中途歇功,百病叢生 

16 拳后百步,精神爽鑠 

17 拳后滿身汗,避風如避箭 

18 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 

19 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 

20 金津玉液莫輕拋

   返回頁首

武術諺語[學藝篇]

1 功夫者,工夫也 

2 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練出真功 

3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4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冬天增力,夏天增氣 

5 場上一分鐘,場下百日功 

6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松,久練為功,擱下稀松 

7 一日不練自已知道,兩日不練行家知道,三日不練利巴知道 

8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9 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10 鼓越敲越響,拳越練越精 

11 進功如同春蠶吐絲,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學拳三年,丟拳三天 

12 有功夫的象撥拉,腳常踢打 

13 舍本求末瞎胡鬧,循序漸進最為高 

14 正楷未精,休要驟學草書;拳路沒熟,休想迅速神化 

15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藝成才,苦練成功 

16 少年習武正當時 

17 老年習武未為遲 

18 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 

19 名師出高徒,明師出高徒 

20 學無老少,達者為師 

21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不經一,不長一 

22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教藝在師,學藝在徒 

23 師父不過領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24 教不嚴,拳必歪;學不專,拳必濫 

25 河深靜無聲,藝高不壓身 

26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27 平時練,急時用;平時松,急時空 

28 久練為熟,久熟為巧,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29 千拳歸一路,一路通,百路通 

30 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再學三年,寸步難行 

31 絆三跤,方知天外有天;跌天跌,才曉人后有人 

32 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33 似我者生,象我者死 

34 法有萬端,理存于一 

35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36 取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 

37 笨鳥先飛早出林,笨人勤練武精,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38 若要精,聽一聽,站是遠,望得精 

39 要想燈不滅,需要常添油 

40 人貴有志,學貴有恒 

41 用火不戢將自焚,學技不晦將自殺 

42 取法于上,得之乎中 

43 文人不武,武人不文,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漢

   返回頁首

 

   返回上頁  

 

 

 

Copyright © 2004 beijingshaolinwux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北京少林武術學!
porono性中国videos,baoyu116.永久免费视频,双腿打开放在刑架受辱女小说,野草视频在线观看,被义子侵犯的寡妇日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