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繼光畫像
|
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
抗倭名將,著有多部武學著作,手下俞大猷等名將也是當時著名武術家,他所訓練出來的部隊令倭寇聞風喪膽。
軍事方面戚繼光創造獨特的“鴛鴦陣”,充分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力量,機動靈活打擊敵人;戚繼光根據實際經驗撰成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受到后世的高度重視,以致「談兵者遵焉」。一些當代軍事家也從中吸取經驗,如毛澤東、蔣介石都曾反復研讀過戚繼光的著作。
練兵方面,戚繼光主張嚴節制、明恩威、正名分,訓練時要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關于行軍隊形、行軍規則、野營布置、宿營規則,及作戰紀律、注意事項,戚繼光也作了系統闡述。練將方面,戚繼光認為將領必須德、才、識、藝四德兼備。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戚家軍的紀律嚴明聞名天下。
戚繼光是三十二勢長拳創始人
戚繼光不僅能夠領兵打仗,也是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武術家,兵器制造家,不管是冷兵器戚家刀,還是火炮鳥銃。說起三十二勢長拳可能未必熟悉。但是太極拳實際上最早的發源就來自長拳,太極拳早期也被稱作長拳。如此戚繼光才是中國近代真正的武圣,冷兵器火器的制作操作,拳法刀法的創建使用,陣法練法的改革創新,無與倫比的戰績是一個家族的榮耀也是中國傳統武將的智慧與風范的集大成者。其帶兵之才,變革之法,武器之精,為將風范,更是無出其右。戚繼光于1561年秋在臺州編著的武術名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記有“ 宋太祖三十二長拳、六步拳、猴拳、溫家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時的拳種,而無少林拳。只載有“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
返回目錄
|

張松溪
|
張松溪
少林和武當是中國武術的兩大流派,人們普通認為武當高于少林,這就是緣于張松溪。武當和少林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交手,張松溪對多位少林和尚,以絕對優勢取勝。
張松溪,明代鄞縣(屬浙江寧波)人。師事孫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宋代的張三豐。嘉靖年間以內家拳享名于寧波府。松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謹,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
以松溪之傳為正 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蚴е。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 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發爽者。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蓋此五字。不以為用。而所以神其用。猶兵家之仁信智勇嚴云。”
內家拳傳承
一、張三豐→……→王宗(岳)→陳州同→……→孫十三→張松溪
二、張松溪→ 葉繼美→吳昆山→李天目→余波仲、吳七郎、陳茂弘
→徐岱岳
→周云泉→盧紹岐
→單思南→王征南→黃百家(后世知內家拳技多由此出)
→陳貞石→董扶輿、夏枝溪
→孫繼槎→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
松溪是一代武學宗師創立了中國內家拳最為正宗的“松溪派”,傳下內家拳的“五字秘訣”:勁、敬、徑、緊、切。張松溪終身未娶,沒有孩子,一生孝敬母親,最后老死在家鄉。他擇徒十分嚴格,所收徒弟極少,但他的武學精華還是一直傳到了王征南。
返回目錄
|

功夫詠春劇照
|
嚴詠春
盡管史料中對于詠春的記載不是很多,但做為一名女子,她所創的拳種能在幾百年后為世界所知,這是我把她列進來的理由。
嚴詠春,清乾隆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相傳為詠春拳開山鼻祖。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于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后更因見蛇鶴相斗而悟出拳術之道,并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并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流源宗譜
詠春拳之起源據葉問述梁博儔先生在云貴邊界娶妻嚴詠春,得詠春拳。后傳拳與族侄梁蘭桂。蘭桂后傳拳與紅船黃華寶。自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可考證。
嚴詠春-> 梁博儔 -> 梁蘭桂 -> 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 -> 梁二娣 -> 梁贊 -> 陳華順-> 葉問-> 香港傳人及 佛山傳人
詠春拳拳譜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里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于肩窩,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并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鉤、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返回目錄
|

|
甘風池
清初著名武術家。我把他列進來并非僅僅是因為他有高超的武藝和流傳于世的武學著作,更在于他的行俠仗義和為人稱頌的武德。
甘鳳池,江蘇江寧人,清代著名武術家,生卒年不詳。先后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內外家拳,善導引之術。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洋江南。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甘鳳池以一身正氣行事于江湖,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據清人王友亮著《甘鳳池小傳》說,他年八十余,終于鄉。
返回目錄
|

楊露禪
|
楊露蟬
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于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干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干,便派他到故鄉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楊露禪正式拜師后。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先生所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
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后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于健身。后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并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的句子。
返回目錄
|

董海川
|
董海川
八卦掌的創始人。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云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
董海川用所有的時間和道長學習武術。每天凌晨,當鳥群開始發出此起彼伏清脆聲音的時候,董海川便開始練功了,天空蒙著一層灰色的藍,然后逐漸地清晰透亮起來。冬天,太早起床,山路都是黑的,樹枝上會有冰冷的露水滴下來,寒風刺骨凜冽,凍得渾身都在發抖,似乎能聽見自己牙齒撞擊的聲音。[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后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了《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于武術技擊。
八年后,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游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后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董海川因故北來京城,投身四王府當差,因“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 在肅王府當差多年,沒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術大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才露出“馬腳”。
這天,肅王大宴賓客,肅王府高朋滿座,肅王心情非常好,叫來護院總管沙回回為大家演武助興。肅王命董海川上茶,當時,人們都在圍觀沙回回表演,茶送不過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盤,縱身躍上大殿,自殿前賓客桌前飄落,靜無聲息,茶水竟然一滴未灑,肅王及賓客大吃一驚,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端茶送水的太監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著讓董海川表演,盛情難卻,董海川練起了轉掌之術,似行云如流水,腳步生風,時而翻身如雄鷹,時而轉身如潑猴,時而躍起如小燕,變化萬端……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場鴉雀無聲。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
此后董公武技漸為人知,并首開武術界之先河,取依圓走轉變換掌勢之法,創八卦掌之雛形“轉掌”,始授門徒。清同治十三年(18 74)后,董“因年老氣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專事授徒,“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僅見于墓志碑陰中所記門徒,就達五十六人,董海川聲名遠震。不數年,董公所傳掌勢經后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術,代代傳流”,遍布各地 .形成武術一大門派
返回目錄
|


|
霍元甲:
精武體育創始人。
霍元甲,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有多部影視作品描述他的事跡!O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周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
返回目錄
|

孫祿堂
|
孫祿堂: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曾同時擊敗五位日本武士。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后,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云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復從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沖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系,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華稱贊道:“吾授徒數百,從未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潛學如弟者。吾與弟意氣相投,故將余技盡傳之。弟生有宿慧始能達此。
返回目錄
|

杜心武
|
杜心武:
自然門創始人。曾做過孫中山的保驃。
杜心武(1869年-1953年),名慎魁,號儒俠,道號斗米觀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門的第二代宗師,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敗相撲,又被稱為神腿。
杜心武平時寡言少語,惟談及憚學武功,則踔而奮發,娓娓不倦。杜心武一心甘于淡泊恬靜,故棄官歸隱山林,與世無爭,除了揣摩技藝道學外,就是遨游于山川湖水之間。晚年因習道心切,返家鄉慈利縣,于飯甑山繞河寨結廬為觀,入羽士之流,自名“斗米觀居士”。
返回目錄
|

|
王子斌(又名大刀王武):
回族武術家,擅長大刀,同時也是譚嗣同的老師王子斌(1844-1900),字正誼,回族,滄州南門外人。王12歲在一燒餅鋪學徒,常到成興鏢局偷藝自習,十分刻苦。后來被鏢局掌柜李鳳崗發現,欲收為徒.但因李系回族,王系漢族,當時有藝不傳教外之說。經人說合,王改為回族,李鳳崗為師,習練六合拳法。他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其刀術,所用之刀又大于一般,故人稱大刀王五。 王武功日進,名揚滄城。一天,李鳳崗令其輔佐師史劉化龍押鏢赴濟南,開闊眼界,廣交豪杰,博采眾長。從此,開始了鏢業生涯。在押鏢中,既遇強橫之徒,也盡量度以功制服,刃不染血,故江湖朋友稱為俠義之士。 清光緒言四年(1878),王在北京西半壁街創辦“源順鏢局”,屬京城八大鏢局之一。
返回目錄
|

韓慕俠
|
韓慕俠:
世界上第二個擊敗康泰爾的著名拳師。韓慕俠為國爭光的俠骨丹心和凜然正氣,永遠留在人們心中。韓慕俠,原名韓金鏞,是當年和霍元甲同鄉并齊名的大師,1877年(光緒二年)1月12日出生在天津西青區(原屬靜?h)王穩莊鄉大泊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里。自幼習武,與其祖父學習迷蹤拳,13歲時拜周義斌為師,習少林拳。后拜張占魁為師,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張占魁非常賞識他,也將他介紹到李存義門下習武。韓慕俠身材挺拔,個性好斗好勝,與人挑戰,少嘗敗績,很快就為張占魁門下打出名號,人稱玉面虎。與師弟姜容樵齊名,為張占魁最重要的弟子。
返回目錄 |

顧汝章
|
顧汝章:
一代鐵砂掌大師。
顧汝章是江蘇阜寧人,1894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顧利之 。顧汝章,為潭腿門巨子,精技擊,并擅用暗器,清末,設鏢局于鎮江,為商旅保安。汝章聰穎而嗜武,幼承庭訓,年十五,便能窺門徑。其時國弊民窮,兵荒馬亂。他八歲起從山東武士嚴蘊齊學藝 (嵩山正宗少林高手)習技,嚴是清末民士,精通少林武藝,尤其擅長槍術,武林有“嚴大槍”之稱。他恒毅刻苦,達十一年,對於十八般武器及對拆自己摶擊,既氣功(小金鐘)鐵沙掌等技奧秘,悉受真傳,青年時代即以少林武術顯名于蘇、湘、浙、鄂等省。顧汝章精通十八般武藝,還能表演汽車過腹,鐵錘貫頂等絕技。 他尤技不自滿,先後從學於李景林(太極拳太乙劍),于振聲(查拳),孫祿堂(形意拳) 等。顧汝章苦學十年,盡得嚴師真傳, 青年時代即以少林武術顯名于蘇、湘、浙、鄂等;尤精于鐵砂掌。在1924 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的全國國術比賽中,奪得最優獎。后傳少林武藝于南國。
返回目錄
|

霍殿閣
|
霍殿閣:
著名八極拳師。曾擊敗當時在中國東北所有的日本武士而成為末代皇帝浦儀的保鏢!嬷輺|南鄉小集人,著名八極拳拳師“神槍”李書文的開山弟子,曾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老師兼護衛,1932年攜侄霍慶云等人隨溥儀到東北,在東北的八極拳傳人較多。
八極門第六代宗師霍殿閣,字秀亭(1886-1942),直隸滄縣南小集人,職業武師;舻铋w的家鄉滄縣小集有個姓張的,跟南皮狀元府的“南皮張”張之萬、張之洞是本家。張家請武師教子練武強身,聘請宋村“抄白虎子”李五爺教飄灑拳。李五爺輕功好動作快,習武之余,讓徒弟拿掃帚撲他,掃帚一撲李五爺就蹦到小房上了。14歲的霍殿閣和幾個小伙伴陪張家子弟練武,學得二郎拳、三十六拳、四郎寬拳、溜腿架等,輕功也有一定基礎。李五爺教了二年,把“神槍”李書文推薦給張家,“神槍”李書文遂被聘到小集教拳。16歲的霍殿閣又隨“神槍”李習八極拳、六合大槍等技藝;舻铋w天資穎慧又練習刻苦,練一段時間后,就在眾多的小伙伴中脫穎而出,深得“神槍”李書文偏愛,收為入室弟子;舻铋w尊師若父,從師苦練12年。“神槍”李書文從軍隊回鄉即住在霍家,“神槍”李吃雞不吐骨頭的逸事即從此時傳出! 』絷J步抱膀,任憑弟子任意進攻,無不被霍胯倒。雙手食指支地做旱地行龍,非常自如。其手指一伸,任壯漢掰撅,如果反擊,稍用力一掐,對方即疼痛難忍,蹲坐于地!』魡问滞袠屓穗y進,拔抱、擁挫、抽撤、帶環之法精妙絕倫,百試百中,確得李公真傳。桿子點徒弟鼻子尖、眼皮,快如閃電,藝精至化境 ! 眼光異于常人,走路如有彈簧,非?,象豹子一樣機警敏捷,可見霍殿閣八極的虎形達到高深境界;舻铋w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非常得體、規矩,身子非常正,從沒歪歪斜斜的時候;粜郧閯偭艺,脾氣特別大,尤重江湖義氣;艄n徒重德,從不讓徒弟攪戳桿場和撂地場。更不讓徒弟踢長春其它八式場;艄傉f:“老師傅練一輩子不容易!”
返回目錄
|

黃飛鴻

工字 伏虎拳
|
黃飛鴻:
清末廣東著名武術家。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云,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飛鴻6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鬻
黃飛鴻
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后遇鐵橋三(即梁坤,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并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后,黃飛鴻隨父于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此外,黃飛鴻亦善于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ⅩQ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并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并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后,被列為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余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布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范,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武術成就
黃飛鴻是清未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并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采--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并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并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恒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編輯本段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
工字伏虎拳
初少林毀于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于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后傳于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于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恒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⑿尉殮馀c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咤,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并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后至五臺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并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并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樸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于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后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2]
醫術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黃飛鴻有一個叫伍銓萃的弟子,是文人出身,1892年中了進士,他曾經送給黃飛鴻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而黃飛鴻在創辦跌打醫館時就取了兩個開頭的字和最后一個字作為醫館的名稱。
寶芝林和黃飛鴻在醫治跌打損傷方面有一套,現在流傳的寶芝林傷科跌打酒(牛大力1兩,千斤拔1兩,半風荷 1兩,寬根藤1兩,田七5錢,金耳環5錢,以上諸藥浸酒1斤5兩,15天后可用)。相傳是由陸阿采所傳,而黃飛鴻本人也先后研制出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藥,1888年,著名的黑旗軍統領劉永福受傷后多方醫治不愈,黃飛鴻治愈了他的傷病,黃飛鴻不但因此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書寫的醫藝精通的牌匾,而且被劉永福聘請為軍醫官和技擊總教練。
寶芝林和黃飛鴻的醫術聲名在外和黃飛鴻本人的醫德也有很大關系,他不但不藏私,還向社會公開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涼茶驗方,希望有助于勞苦大眾。
舞獅
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并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于南方的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夸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采青”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后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采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并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于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采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群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獅子本來生活在地上,卻非要讓它爬高上低,在幾根飛鴻八星陣的柱子上又跑又跳,玩出驚險的花樣,把人嚇得氣也不敢出。還美其名曰百業興旺,步步登高。
返回目錄
|

程廷華
|
程廷華:
董海川的弟子,八卦掌傳人 程廷華(1848-1900),字應芳,河北省深縣程村人。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后在京崇文門(哈德門)外花市上四條,以制鏡為業,江湖人稱“眼鏡程”。投師董公門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奧。其掌法的特點是屈腿淌泥,橫開直入,擰翻走轉,舒展穩健,勁力沉實,剛柔相濟,善擺扣步,以推、托、帶、領、搬、扣、劈、進見長, 螺旋力層出不窮,擰裹勁變化萬千。
掌法風格特點
程派八卦掌的特點與董先師原始構架接近,總體特點是屈腿淌泥,橫開直入,擰翻走轉,舒展穩健,勁力沉實,剛柔相濟,善擺扣步,掌式的運轉曲線圓活,弧度較大,千回百折,螺旋力層出不窮,擰裹勁變化萬千。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擺扣步進行身形轉換,多雙擺雙扣,運作舒展大方,風格為大開大合。走轉擰翻,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圈中有圈,層層不斷,《拳意述真》中記載“程廷華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開或合,或離或即,或頂或丟,忽隱忽現,或忽然一離,相去一丈余遠,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體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節,忽虛忽實,忽剛忽柔,無有定形,變化不測。”
具體來說,程派八卦掌在掌型上是龍爪掌。拇指外展食指上豎,四指微攏,掌心內含,掌背呈瓦垅狀 ,掌心朝前掌根前頂。在掌法上講推、托、帶、領、搬、扣、劈、進、掖、撞、削、塌; 在勁力上要求剛柔相濟,沾粘連隨,擰旋掙裹,沉實圓活,注重腰力,寸勁爆發,在步法上強調行步趟泥,換式擺扣;在腿法上注重底盤,注重樁法,多用暗腿;在技法上講究游身繞進,斜出正入,走化沾打,脫身化影,背身擊敵;在形象究行走如龍,回轉若猴,換式若鷹,三形兼備,且演練動作較大,大開大合,舒展大方;在套路編排上以八大掌為主,即單換掌、雙換掌、順勢掌、背身掌、轉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回身掌,連環變化,拳械套路頗多。
返回目錄
|

王子平 |
王子平:
回族武術家。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大力士”“神力千斤王”。擊敗包括周游四十六國無對手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影片《武林志》就是以他為原形。
王子平(1881--1973)河北滄州人義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術名家,傷科醫生。出身武術世家,自幼習武,擅
武術家王子平(照片1)
長查拳與太極。1958年9月,全國武術協會創立,王子平曾任第一屆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
返回目錄
|

呂紫劍 |
呂紫劍
中國武術家,曾與津門大俠霍元甲、關東大俠杜心武并稱清末民初武林“三大俠客”。2009年成為全球最年長者。先后出版了《中國武當內家拳法》、《八卦養生法》等著作,同時他還創編了“八卦渾元養生功”。2012年3月10日凌晨0時25分,逝世在重慶,享年119歲。
1982年獲全國武術精英賽雄獅金獎,1984年峨眉山拳師邀請賽特別金獎,1985年任國際功法聯盟總會會長,1994年任國際氣功協會首席顧問,2000年獲全國健康老人金牌,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命名為:“中國武林泰斗”、“長江大俠”、國家武術九段。耳聰目明、身手矯健,現系武當武術聯合會名譽會長。
返回目錄 |
|
|
|
|
|
|